省級各有關部門,各設區市科技局,楊凌示范區科教局,韓城市科技局,各高新區(示范區)管委會: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6〕28號)、《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國發〔2017〕44號)和《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試行)》等文件精神,進一步加強我省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激發創新創業活力,陜西省科學技術廳起草了《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陜西省科學技術廳
2017年12月19日
附件:
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方案》和《陜西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若干規定(試行)》,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制定本方案。
一、總體思路
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國務院部署,緊密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視察提出的“追趕超越”發展定位和“五個扎實”要求,從技術轉移的全過程、全鏈條、全要素出發,以建設技術轉移基礎架構為切入點,以暢通技術轉移通道為著力點,以完善技術轉移支撐保障為支撐點,大力加強科技資源統籌,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機制,優化政策環境,不斷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努力實現國家創新型省份建設目標。
二、主要目標
“十三五”期間,面向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與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建成100家省級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培養技術轉移轉化人才1000名,全省各類創新創業孵化平臺200家,努力實現全省技術轉移體系網絡化、專業化、規范化。“十三五”末,技術合同交易額達1000億元,推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三、重點任務
圍繞我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加強系統部署,組織實施七大工程,形成以企業技術創新需求為導向、以研發平臺與科技園區為載體、以專業化服務機構為支撐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新格局。
(一)科技資源統籌工程
1.開展科技成果信息匯交發布。制定科技成果信息采集、加工與服務規范。推廣科技成果在線登記匯交系統,暢通科技成果信息收集渠道,建立精準、詳實的科技成果數據庫。加強科技成果管理與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的有機銜接,科技計劃項目驗收后須進行科技成果登記。在不泄露國家秘密和商業秘密的前提下,梳理發布實用科技成果。(省科技廳)
2.構建陜西技術轉移網絡體系。發揮好陜西科技云、大數據作用,依托現有樞紐型技術交易網絡平臺,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鏈接技術轉移機構、投融資機構和各類創新主體等,集聚成果、資金、人才、服務、政策等創新要素,建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技術轉移網絡服務體系。支持“技術人”互動網絡平臺建設,創新技術轉移服務模式,打造全新技術轉移商業生態。堅持開放共享的市場化運營理念,支持專業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提供信息發布、公開掛牌、競價拍賣、咨詢輔導等服務,形成主體活躍、要素齊備、機制靈活的創新服務網絡。(省科技廳)
3.推動軍民科技資源融合共享。建設軍民(部省、央地)成果信息與推廣轉化平臺,提供軍民科技成果評價、信息檢索、政策咨詢等服務,支持軍民融合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加快軍口科技成果與民口資本對接。鼓勵軍工單位面向地方高校、院所開放軍工非涉密研發需求信息,推動“民參軍”工作;依托國家知識產權運營軍民融合特色試點平臺,積極推動國家軍民融合知識產權運營工作;推進駐陜軍工單位投資權、成果處置權、收益權改革,鼓勵軍工單位自主創辦或與地方合作創辦新的股份制企業。(省國防科工辦、省科技廳、省知識產權局)
4.一體化配置科技資源。按照橫向全要素、縱向全鏈條方式配置創新資源。對照科技部新五類計劃,改革省級科技計劃體系和計劃管理辦法,按照一體化方式配置創新資源,推動人才、平臺、項目、成果等要素相互交織、相互支撐;促進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有機銜接、相互促進。支持市(縣、區)建立科技資源統籌分中心,發揮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體系的承載、示范、展示、服務作用。(省科技廳)
(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工程
5.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圍繞“互聯網+”戰略開展企業技術難題競標、揭榜比拼等“研發眾包”模式探索,引導科技人員、高校、科研院所承接企業的項目委托和難題招標。積極培育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在科研項目、科技平臺建設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發揮科技計劃引導作用,推動人才、平臺、項目、成果、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支持規模工業企業建立研發平臺,加強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聯合企業設立需求導向的研發基金,推動需求導向研發與自由探索科研相銜接。推動企業等技術需求方深度參與項目過程管理、驗收評估等組織實施全過程。在省級科技項目中明確成果轉化任務,設立與轉化直接相關的考核指標,完善“沿途下蛋”機制,拉近成果與市場的距離。(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信廳)
6.實施省級研發平臺提升計劃。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我省重大科技專項,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落實開放、共享理念,實施省級研發平臺提升計劃,圍繞創新鏈條協同部署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探索建立“四跨”(跨學科、跨單位、跨省、跨國)研發平臺、開放式重點實驗室,在保密前提下,探索、鼓勵軍工單位開放國防重點實驗室。在石墨烯、基因工程、量子技術、新一代移動通信、高端存儲等領域超前部署,強化創新源頭供給。(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教育廳、省工信廳)
7.加強科技成果中試。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鼓勵企業牽頭、政府引導、產學研協同,面向產業發展需求開展技術概念驗證、中試熟化、商業化開放等技術轉移活動提供服務支撐,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支持企業依托高等院校建立企業為需求、投資、管理和市場主體的“四主體一聯合”新型校企研發中心,提高成果中試成功率。(省科技廳、省教育廳)
8.構建多種形式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發揮行業骨干企業、轉制科研院所主導作用,聯合上下游企業和高校、科研院所等構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以聯盟為載體,建設專業化或綜合性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支持聯盟承擔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加強行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為聯盟成員企業提供訂單式研發服務。構建科技成果開放共享機制,依托聯盟建立“專利池”,實現聯盟成員快速共享“專利池”技術成果。(省科技廳、省教育廳)
9.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實施創新型省份知識產權工作方案,引導石墨烯、量子技術、基因工程、高端存儲、膜分離技術等領域的知識產權戰略布局,加大超前部署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運用和科研誠信建設。(省知識產權局、省科技廳)
(三)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提升工程
10.完善技術轉移機構服務功能。完善技術產權交易、知識產權交易等各類平臺功能,促進科技成果與資本的有效對接。支持有條件的技術轉移機構與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等合作建立投資基金,加大對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投資力度。鼓勵省內機構與國內外知名技術轉移機構開展深層次合作,圍繞重點產業技術需求引進國外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鼓勵技術轉移機構探索適應不同用戶需求的科技評價方法。(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知識產權局)
11.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組織指導高校和科研院所梳理科技成果資源,發布科技成果目錄。成果完成人享有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所在單位無需審批。成果完成人自行轉化的,享有收益比例不低于80%。科技成果2年內未轉化的,采取掛牌交易、拍賣等方式實施轉化,將不低于70%轉化凈收益獎勵給成果完成人和為成果轉化做出貢獻的人員。審計機關根據財經法規及相關制度規定進行審計監督。省級相關計劃加大對獲獎成果的轉化及產業化支持力度。引導支持有條件的高校等科研機構開展專業化技術轉移試點工作。(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審計廳)
12.建設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瞄準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依托西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西安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楊凌示范區、7個國家高新區、11個省級高新區、國家大學科技園區等創新資源集聚區域以及高校、科研院所、行業骨干企業等,建設一批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引導科技成果對接特色產業需求,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省科技廳)
13.創新軍民融合發展機制模式。推動駐陜軍工單位貫徹貫徹落實“陜九條”相關政策,推廣復制“一院一所”科技創新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科技企業培育。建立軍民融合人才雙向流動“人才池”,推進院校“雙導師制”聯合培養研究生,促進“軍轉民”、“民參軍”。推進陜西空天動力研究院、陜西先導技術研究院、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等軍民融合創新大平臺建設,推動兵器工業西安科技產業基地等建設。依托西, 安自創區建設國家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充分發揮陜西省軍民融合專項資金作, 用。完善國防科技成果降解密、權利歸屬、價值評估、考核激勵、知識產權軍民雙向轉化等配套政策;探索建立我省軍民融合技術轉移中心,開展軍民融合技術轉移機制探索和政策試點,開展典型成果轉移轉化示范。(省國防科工辦、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工信廳)
14.加快國家技術轉移西北中心建設。陜西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西安科技大市場、灃東新城科統基地作為國家技術轉移西北中心建設運營主體,發揮各自專業優勢,按照規劃目標加快業務建設。打造西安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發揮“一帶一路”核心區作用,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技術轉移及創新合作,構建“一帶一路”技術轉移協作網絡體系,向西北五省(自治區)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轉移先進適用技術。(省科技廳)
(四)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隊伍建設工程
15.開展技術轉移人才培養。依托有條件的地方和機構建設一批技術轉移人才培養基地。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設立科技成果轉化相關課程,建設一支高水平師資隊伍。加快培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領軍人才,將科技金融人才、科技中介人才、創業導師等納入省級科技人才計劃重點培育。推動建設專業化技術經紀人隊伍,引導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設置專職從事技術轉移工作的創新型崗位,績效工資分配應當向作出貢獻的技術轉移人員傾斜。加強國際化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省人社廳)
16.組織科技人員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緊密對接地方產業技術創新、農業農村發展、社會公益等領域需求,繼續實施企業院士行、科技特派員、中小企業工程師等專項行動,深入企業、園區、農村等基層一線開展技術咨詢、技術服務、科技攻關、成果推廣等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活動。圍繞環境治理、精準扶貧、人口健康、公共安全等社會民生領域的重大科技需求,發揮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等公益性技術轉移平臺作用,開展示范推廣應用,讓人民群眾共享先進科技成果。(省科技廳、省農業廳)
17.強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人才服務。以目標契約、合同管理為方向改革科研項目管理方式,把創新自主權交給領銜專家,著力為科技人員松綁助力。在陜“兩院院士”可自主決定其主持完成科研成果的轉化,申報省級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免予評審;對國家“千人”“百人”計劃,“三秦學者”、博士、教授等科技人員帶技術、帶項目在省內新領辦創辦企業轉化科技成果的,一次性給予50萬元到100萬元的后補助或貼息支持。實施管理、技術“雙通道”的晉升制度,鼓勵國有企業、科研院所設立首席研究員、首席科學家等高級技術崗位,給予其同級別管理崗位相一致的地位和薪酬待遇。(省人社廳、省科技廳)
(五)創新驅動區域發展工程
18.健全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網絡體系。充分發揮省科技資源統籌中心體系作用,加強市(縣、區)科技資源統籌分中心建設,梳理科技、產業資源及需求匹配情況,促進市(縣、區)需求信息與陜西科技云平臺的數據信息交流互動,促進科技信息資源在省、市、區(縣)加速流動,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省科技廳)
19.推進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發揮西安創新資源集聚優勢,鼓勵西安自創區托管其它高新區部分區域,支持其它高新區在自創區設立“飛地”科技園區。圍繞科產協同、要素協同、主體協同、園區協同、轉化協同、軍民協同、政策協同等七個方面,著力推進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省科技廳)
20.實施縣域創新驅動發展工程。按照“需求上行、資源下行”的原則,發揮地市高校在需求推動、成果承接中的紐帶作用,建立“一市一縣一高校”“一市一縣一院所”合作機制,支持各市建立“政產學研用金”成果轉移轉化平臺。支持各市圍繞重點產業組建創新聯盟,實施反向派駐“科技特派員”計劃,推動西安富集的科技資源向地方轉移轉化。健全省、市、縣三級技術轉移工作網絡,加快先進適用科技成果向縣域轉移轉化,推動縣域創新驅動發展。(省科技廳、省教育廳)
(六)科技金融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21.發揮好陜西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作用。擴大陜西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規模,按照1:10的比例撬動社會資本,形成100億元總規模的投資基金,重點支持高校、院所和軍民融合成果轉化項目。引導和鼓勵地市設立創業投資引導、科技成果轉化等基金,引導信貸資金、創業投資資金以及各類社會資金加大投入,支持區域重點產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適時擴大陜西文化產業基金的規模,重點支持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文化科技、動漫游戲等領域發展。(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文化廳)
22.創新科技金融服務模式。啟動運行省科技創新券服務體系,推動科研單位、中介機構等向創新創業企業和團隊提供創新服務。簡化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流程,進一步擴大風險補償范圍,降低風險補償門檻,強化補償資金對信貸資金的撬動效能,充分發揮金融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重要支撐作用。積極支持、推動相關銀行的“投貸聯動”試點,進一步推進銀行業機構開展外部“投貸聯動”和“軍民融合”相關業務。強化科技支行、軍民融合支行的先導作用。重大科技專項、重點研發計劃支持戰略性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前期攻關和示范應用。(省科技廳、省財政廳、陜西銀監局)
(七)創新創業環境優化工程
23.促進眾創空間服務。深化企業內創、科研院所自創、高校眾創等多種眾創模式,支撐實體經濟發展。重點在創新資源集聚區域,依托行業龍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在電子信息、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建設一批以成果轉移轉化為主要內容、專業服務水平高、創新資源配置優、產業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眾創空間。依托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大學科技園、產業園區建設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構建涵蓋技術研究、企業孵化、產業化開發的全鏈條孵化體系。構建一批支持農村科技創新創業的“星創天地”,發揮科技特派員引導科技成果向農村農業轉移的重要作用。(省科技廳)
24.推動創新資源向創新創業者開放。引導高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創新創業聯盟、國家級科研平臺(基地)等,將科研基礎設施、大型科研儀器、科技數據文獻、科技成果、創投資金等向創新創業者開放,支持各類機構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便捷的創新創業工具。支持高校、企業、孵化機構、投資機構等開設創新創業培訓課程,鼓勵經驗豐富的企業家、天使投資人和專家學者等擔任創業導師。聯合高校、社會資本在高校設立低額度、廣覆蓋的微種子、微天使基金,探索“新型研發中心、校園眾創空間與微種子微天使基金”三位一體的助推模式。(省科技廳、省教育廳)
25.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按照創新創業類專業大賽的規程和指南,組織開展中國創新創業大賽(陜西賽區)、中國創新挑戰賽(陜西賽區)、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陜西賽區)、中國科技創新創業人才投融資集訓營(陜西賽區)等活動。支持地方和社會各界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集聚整合創業投資等各類資源。(省科技廳、省教育廳)
四、組織與實施
(一)加強統籌領導。各有關部門要根據職能定位和任務分工,加強政策、資源統籌,建立協同推進機制,形成科技部門、行業部門、社會團體等密切配合、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強化省、市、縣協同,加強重點任務的統籌部署及創新資源的統籌配置,形成共同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合力。各地市要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強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職能,結合實際制定具體實施方案,明確工作推進路線圖和時間表,逐級細化分解任務,切實加大資金投入、政策支持和條件保障力度。
(二)加強政策保障。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國家省市相關配套政策措施,強化科技、財政、金融、稅收、人才、產業、軍民融合、知識產權等政策協同,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政策環境。建立科研機構、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績效評估體系,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情況作為對單位予以支持的參考依據。加快人才分類評價改革,推動科研機構、高校建立符合自身人事管理需要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特點的職稱評定、崗位管理和考核評價制度,加大成果轉化、技術推廣、技術服務等評價指標的權重。探索賦予科研人員橫向委托項目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開展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與完成人或團隊共同擁有職務發明科技成果產權的改革試點。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相關政策。
(三)加強宣貫示范。統籌做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新聞宣傳、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弘揚創新文化,引導全社會關心和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積極營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良好社會氛圍。加強對試點示范工作的指導推動,交流各地市各部門的好經驗、好做法,對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和模式及時總結推廣,發揮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的帶動作用,引導全社會關心和支持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營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良好社會氛圍。
來源: 科技成果與技術市場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