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媒體對我國第一顆量子通訊衛星“墨子號”的解讀和傳播讓量子成為網絡熱詞,自動駕駛汽車、“阿爾法狗”引發了人們對人工智能的關注,《星際穿越》《三體》讓更多人成為科幻粉絲……24日,第十八屆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上,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向與會者們講述著他眼中科普的力量:科學普及讓高大上的創新成果更加接地氣,同時,科學普及也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提供高效的催化劑。
“我們深感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急需科學普及,在生命科學、食品安全、資源環境等一些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科研活動越來越感到來自于社會輿論的影響。”萬鋼說。新技術推廣應用往往會受到行政部門的質疑和考量,也可能會觸及到傳統經濟中利益相關者的焦慮與遲疑,更常會受到社會大眾的好奇與追蹤。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媒體、管理者還是企業家,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重要的是觀念的更新。
“科學普及為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提供了高效的催化劑,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和公眾之間的交流互動,新技術、新產品在生活中的快速擴散,為企業家開拓市場提供了新空間,社會心理和觀念的發展變化,則更有可能創造出巨大的市場需求。如今在很多人眼里,駕駛電動汽車出行不僅是在使用一種新的交通工具,而更加體現了一種環保生活的理念和時尚。”萬鋼說。
在萬鋼看來,作為創新發展的兩翼,大眾化的科技創新與社會化的科學普及之間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關系。“科學普及是‘雙創’的重要社會基礎,是創新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薄者大木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如果沒有社會崇尚科學、樂于創新、鼓勵創造的良好氛圍,缺乏科學家與公眾溝通交流的有效渠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基礎就不會牢靠,新知識、新技術、新產品也難以惠及人民大眾。”
從另一方面看,“雙創”本身也是非常有效的科學普及的途徑。萬鋼以一個外賣送餐軟件為例,“它的背后就可能隱藏著運籌學、統計學、數字地圖、衛星導航等諸多知識和技術。創新創業會讓人們更加切身感受到知識和科技創新的價值所在,增強人們求知、求新、求變的愿望、動力和實際行動。科學普及從過去被動地傳授、接受轉變為主動地尋求。”
如何促進創新與普及協同發展,比翼齊飛?萬鋼認為需要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新聞媒體、科研人員、社會公眾多方面的共同參與群策群力。“對于政府部門來說,要把科學普及和科學傳播作為組織實施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的重要目標之一,在科研機構的評價機制上,要體現對科學普及的導向。政府在研究論證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聽取社會公眾的意見,這既是對納稅人負責,也是對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要求”。 |